多家民营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净息差仍保持相对优势

  本报记者 彭 妍

  近日,多家民营银行相继调整存款利率。引人关注的是,与国有大行、股份制银行1年期至5年期定存利率普遍低于3%不同,不少民营银行调整后的3年期、5年期定存利率仍高于3%。

 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本轮民营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,应该是对年初由国有大行引领的新一轮存款“降息”的跟随式反应。当前,全行业均面临较大的净息差收窄压力,全国性银行“降息”为地方中小银行“降息”打开了空间,中小银行跟进“降息”是大概率事件。

  部分品种下调30个基点

  3月1日,众邦银行官网更新了其人民币存款利率表。该行2年期、3年期、5年期定期存款(均指整存整取)挂牌年利率分别为2.1%、2.65%和2.7%,均较此前挂牌利率下调了30个基点。众邦银行上次更新人民币存款利率表的时间是2023年8月1日,当时的2年期、3年期、5年期整存整取存款挂牌年利率分别为2.4%、2.95%、3%。

  振兴银行2月1日起已执行其最新存款挂牌利率,2年期、3年期、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2.85%、3.39%、3.6%。记者注意到,多数银行调整后的定期存款挂牌利率较此前有所下调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不少民营银行近期调降了部分期限存款挂牌利率,但与多数国有大行、股份制银行的同期限挂牌利率相比,仍然具有利率优势。

  2023年12月份,国有大行存款挂牌利率下调,调整后的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建设银行2年、3年、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均降至1.65%、1.95%、2%。

  据记者梳理,目前仍有部分民营银行3年期、5年期整存整取产品的挂牌利率超3%。比如华通银行、富民银行5年期整存整取存款挂牌年利率分别为3.9%、3.75%。

 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在LPR进一步下调的背景下,民营银行调整存款挂牌利率有利于压降负债端成本,保证净息差位于合理水平,实现经营的可持续性。但相对而言,存款挂牌利率水平仍高于国有大行,一方面,相较于国有大行,民营银行在揽储能力、市场认可度、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,故其对存款产品的定价会适当高于国有大行。另一方面,当前民营银行业务发展较快,对资金需求较高,会适当提高存款利率,吸引居民存款,以保证资产端业务的顺利开展。

  银行业净息差仍有收窄压力

  民营银行一直以较高利率吸收存款。从2023年情况看,民营银行净息差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银行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,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.74%、1.74%、1.73%、1.69%,呈下降趋势。而2023年四季度,民营银行净息差为4.39%,较2023年一季度上升0.28个百分点。

  对于银行业整体净息差趋势,薛洪言认为,今年银行业净息差仍有收窄压力,首先是存量贷款重定价效应,去年“降息”以及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部分效果会在今年体现出来;其次是实际利率处于高位,今年仍有继续“降息”的必要,在存款定期化背景下,“降息”会继续压降净息差。

  在杜阳看来,在利率市场化机制作用下,民营银行将增强主动负债意识,合理安排资产分配,避免流动性错配以及负债成本盲目拉高等问题,使自身能够有更多让利于实体企业的空间。预计银行在负债端将更加注重成本管理,存款利率稳中有降,保持净息差位于合理空间。

  谈及在2023年民营银行要如何发力,杜阳表示,民营银行应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,保证营收水平,走出一条差异化、特色化、专业化发展道路。一是在经营战略制定层面,要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,进行差异化经营。民营银行参与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是立足自身优势,如下沉市场金融服务、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。二是在机制体制建设方面,要进行精细化管理。民营银行要变革管理体制机制,完善法人治理结构,在激励机制建设、考核机制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自主性。三是在产品设计方面,要打造拳头产品,提升金融服务水平。民营银行要充分发挥在服务长尾客群方面的优势,制定专门化的信贷产品,增加客群黏性,提供更多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。